谨慎对待个人转包工作

“干不动了,只能找人接盘。”这是某社交平台一条“转包工作”帖子的标题。在社交平台搜索“接单”“工作转包”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大量“代写文案”“代做PPT”“代写年终总结”的内容,单笔交易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工作常被称为“饭碗”,是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按理说,用人单位向员工支付了薪水,员工理应尽职尽责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员工如果将份内工作转包,可能引发一些问题,需谨慎对待。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通常会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确定的工作任务履行主体是劳动者本人。劳动者未与用人单位沟通就将本职工作转包给他人完成,可能违反劳动合同中的相关约定,构成违约行为,甚至构成欺诈行为。如果在工作转包过程中出现问题,比如工作完成质量不达标、延误交付或泄露公司机密等,还可能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劳动者应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对于转包工作的承接者来说,风险同样存在。转包工作是通过私下、非正式的委托或承揽关系进行的,往往缺乏正式的书面协议和明确的责任条款,也就不具备相关法律效力。承包者能否拿到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的信誉和人品。转包者如果在承接者交付工作后“逃单”,承接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难度较大。
个人转包工作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和权益损失。那么,为什么有的劳动者还要这样做?有的员工说:“如果不是实在做不完,谁愿意把自己的工资分给别人。”可见,员工转包工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量过大,转包意在缓解巨大的身心压力。
对此,用人单位应反思用工机制的不足,疏解员工的工作压力。比如,坚持“因材器使”的人才配备原则,建立科学的工作定额标准和工作量评估体系。应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做好人效评估,而非通过无限叠加员工个人的工作量来降低劳动力成本。
对于员工来说,当用人单位安排的工作量不合理时,应积极跟用人单位沟通。如果对方违反法律法规,员工可通过相关机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