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就业趋势分析: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数据上就业到底怎么样?
体感上好像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但一切还得从数据出发,我们结合多家机构2024年的报告,来看看明年的就业趋势。
在36氪去年年底发布的视频中,评论区提到了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好就业不等于就业好,就业趋势只能反映1-2年内毕业生的流向。如果把时间拉长,各领域的就业满意度和薪资,是怎么变化的?
第二,就是评论区高达7000赞的灵魂拷问:文科生都去哪了?
让我们先从2023届这一年近500万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入手,来看看各专业大类的就业状况。
01 制造业领跑,计算机跌落
装备制造业、能源和基建三大领域依然领跑。传统工学类专业,尤其是能动类和电气类,继续保持在前两位,不得不说它俩真的是又老又新的专业。
老专业遇上热火朝天的人工智能,又焕发出新生命。毕竟从根儿上来说,AI最离不开的其实是能源和电力,以能动大类下的一级学科,工程热物理为例,不光能给手机、空调、卫星、芯片散热,AI数据中心的散热也得靠它。
对于制造业来说,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也直接为机械类毕业生创造了新机遇。机械大类的就业整体排名上升到了第4位,而且机械类的收入增长直接拿下第一。
我们再细化到专业上,就业排名前50的专业里,机械类就有7个。落实到就业行业里,类似电子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设备,这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它们的薪资水平也相当可观。
2023届电子电气设备毕业生的月收入是7153,反超信息技术位列第一;交通运输设备的月收入持续增长,位列第三。
同时,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这两类制造业的薪资涨幅也拿下前两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涨幅150%,显然得益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就业稳定性和质量上赢得很全面。
但不是所有工学类专业都这么抢手,有两个工学类的就业落实率,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筑类和计算机类。
建筑类很明显受房地产行业影响,缓慢下滑的趋势还在进行。下降最明显的是计算机类,直接进了倒数,原因很简单:供过于求。
根据阳光高考的数据,截止去年年底,全国有98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专业,其中非重点院校的扩招幅度尤其大。毕竟,这类院校只有用田忌赛马的策略,才能在招生时,和热门院校打擂台。
结果就是,2022年计算机类的毕业人数,占到整个工科的四分之一,是2019年的1.6倍;而2022年计算机类的在读人数有177万,位列工科第一。
和定向放水相对的,是教学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饱和以及薪资涨幅下降,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满足度,要低于本科平均水平(89%)。
除了教学结构问题,也和21、22、23,这疫情三届共有的实践不足情况相关。
单就计算机类毕业生来说,不光求职难度上升,就业质量还下滑了。所以这个曾经的香饽饽,要一直走下坡路了吗?
别着急,好听的话也是有那么一点点的:从绝对收入数值和长期发展来看,计算机类仍然不能小觑,毕业后半年、三年、五年的月收入持续领先。
计算机行业绝对数值的稳定,来自经济发展的要求。上世纪美国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有人给它起名叫SBTC效应(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全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用来解释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
说白了就是高技能人才更吃香,但前提是,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得完成对接,如果二者衔接不好,就会出现人才供给越来越多,市场需求越来越小的状态。
总体上,拥有30个专业类目的工科大类,依旧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同时也更容易受国际局势影响。
众所周知,美国大选已经出结果,川普接下来的贸易保守主义主张,有可能会继续增加制造业出口的运营成本,接下来需要准备好面对连带冲击的,还有出口大类,同时也是容易被高关税的新能源汽车行业。
就未来四年来说,我们已经能窥见就业市场的大方向:国内高端制造业,未来势必会更依赖国产替代。
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和品牌的高质量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掌握高端技术和经验丰富的人才。所以前面提到的SBTC效应(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还会继续,中高端技术行业的技能溢价还会进一步提升。
02 文科都是“服务业”?
聊完了工科,我们来看看每次就业数据中的“隐形人群”文科生。
文科类,就业落实率在平均线以上的只有五个: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教育学类、社会学类、历史学类。
除了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电子商务和教育行业,分散程度很高,总体上分为三类:和钱打交道、和人打交道、和内容打交道。财务、人事、行政三类职业占大头,就业行业虽然多元,但服务类岗位确实占比很高。
在毕业起始薪资、三年薪资、五年薪资的榜单中,除了市场适应性较强的经管类,其他文科类专业也是排名倒数,文科“服务业”就业难的情况,从数据上看,确实比想象中还要惨淡。
但也有反转,就是就业满意度。
2023届毕业半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法学和医学,都是80%。不难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专业性很强,职业发展路径清晰。
我们拉长时间轴再看,毕业后五年,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前三甲都是文科门类。
细化到专业上,文学和教育学的就业满意度高达85%。
这类专业的共性就在于,在长期职业生涯中,能获得更多的成就和满足感,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艺术领域,能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社会影响力。
按照马斯洛需求的说法,就是这类职业达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更高。一份工作是否能让你持续产生快乐,也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
然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未来还有一个重大挑战,就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当前,无论哪个榜单总结,AI崛起后首当其冲受影响的,看起来都是文科类专业:笔译、剧作家、会计……无一幸免。
我们抛开专业,深究一下这些行业特性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是高成长性、慢思考的工作。也就是说,一个工作越是调用了人类引以为豪的思考能力,越有可能被AI替代。反倒是那些不大需要高学历,工资没那么高的蓝领职业,AI替代率要更低。
所以替代率高低并不取决于文科、理科、工科这些门类,而是发生在一种能力,甚至是一组能力上。在这种情况下,文科类毕业生要如何应对未来的AI时代呢?
麦肯锡的报告显示:互联网每杀死一个职位,就会制造2.6个新职位,在人工智能这个新技术领域同样适用。
目前,大模型热潮散去,AI应用落地迫在眉睫,让高层次的人才参与AI发展进程才是大趋势。一方面,拥有金融、教育、法学这类背景的文科毕业生,可以更好地给垂类大模型提供专业支持;另一方面,独属于人的创作、共情能力,机器无法替代,而这也是文科生的优势所在。
03 灵活就业热度上升,自主创业满意度超本科
除了不同专业冷暖自知之外,当前的就业环境还有一大特征:灵活就业热度上升,自主创业满意度超本科。
2023届灵活就业的热度比去年有所上升(从4.7%到5.1%);从院校类型上看,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比例(5.7%)更高。
市场上灵活用工覆盖的领域也涉及各行各业,其中制造业和餐饮业是大头,灵活就业的尽头还得是进厂打工和外卖骑手。
而这也决定了,采用灵活用工的,绝大多数还是平台型企业。这里不光包括传统零工招募平台,还有互联网平台。
同时,这些平台也是吸纳最多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直播和自媒体占大头的文体娱乐,还有依托数字技术的新零售。
灵活就业的热度提升和零工经济的火热是一体两面,除了中国,美国、欧洲和以终身雇佣为代表的日本,零工经济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张。尤其在2019年之后,践行“三叶草组织”模式的企业越来越多。
简单说,就是核心员工、外包员工、兼职人员,三分的组织架构。如此不仅能实现降本增效,还能应对周期性的业务需求。
问题是对于求职群体来说,兼职和自由职业工作灵活度确实高,代价就是薪资待遇、社会保障、职业稳定性,以及未来发展路径,从这几个维度来看,幸福感都不太高。
而灵活就业中还有一大类:自主创业,是个例外。在数据中的表现,跟网上流传的“创业是最快的返贫方式”完全相反。 2023届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84%,甚至要高于本科的平均水平(78%)。
只是2018届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毕业五年后就选择放弃了,只有31%的人还在坚持。
简单说就是创业可以,但别太着急一毕业就干,认清自身能力和选对赛道仍然很重要。
写在最后
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想过,如果当初自己选择了其他专业,现在是不是会过得好一些?
虽然人生没有如果,但是就业有,大学的专业并不能决定全部。
在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一些很多人口中令人绝望的专业,最终也会有不错的满意度和幸福度。
每个领域的不确定性都不可避免,确定的是一直深耕行业的高层次人才,面对的风险都会相对小一点。当然,只是相对而已。
总之,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有些难,也许就不是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