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写心得字数不符最高罚6990元?企业岂能“找茬儿扣钱”

原标题:员工写心得字数不符最高罚6990元?企业岂能“找茬儿扣钱”
2月11日,
#381名员工
因心得体会字数不符被罚#
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网友围观!
最新进展:涉事公司暂未扣款
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介入
2月11日下午,记者从武汉市经济开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大队了解到,已接到涉事员工家属投诉电话,已经与天源环保公司就此事沟通,“因为它现在还没实际扣款处罚,不是既定事实,只能与他们沟通。如果后边真的罚款了,我们会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员工被要求写董事长讲话心得
字数不符罚款5元/字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武汉一公司因员工未按照要求提交心得体会,而被通报处罚。
公司发布的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年终大会“董事长总结讲话”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字数800-1000字,要求感悟深透,文字精练。经公司检查发现,部分干部、员工违反要求,不按规定字数提交心得体会,现对超出/不足字数要求的员工按照5元/字的标准处罚。
网传的处罚通报截图
记者看到,处罚通报中,共381名员工因字数不符合要求被罚款,有员工超字数1398字被处罚6990元,还有员工因与其他员工有重复内容342个字,处罚1710元。不过,通报最后表示,本着“教育为主,惩前毖后”的原则,对上述人员从轻处罚,超出200元的统一按200元标准处罚,由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从2025年2月份工资中扣除。
该公司工作人员回应称,企业有规章制度,违反了就有惩处,公司本意不想让大家在文字上花费太多功夫,洋洋洒洒写两三千字是浪费时间。
律师解读:
企业罚款行为不合法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表示,公司制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需经民主程序平等协商确定,公示后明确告知劳动者。该公司以字数超出或不足为由进行罚款的行为,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即便公司在员工撰写前就公布了相应的处罚规则,处罚也不合常理。
严格来说,一般的用人单位不具有罚款权,罚款是《行政处罚法》赋予国家执法机关的权力,比如,公安局罚款等。
针对公司这种不符合常理的罚款规则,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如果投诉不能解决的话,员工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企业岂能“找茬儿扣钱”
该公司随意设立名目对员工实施罚款的做法,恐怕于法无据。不论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还是《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仅规定企业可以在员工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等情况下,要求员工承担法律责任,而并未授予用人单位对员工随意罚款的权力。在员工行为未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如迟到、旷工等)的情况下,企业对员工罚款,是对员工工资的违法剥夺。
就此而言,企业私设罚款项目,相当于把员工的劳动所得当成了可以由企业自行支配的资金池。根据我国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财产的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和规章设定,企业不享有所谓“罚款”主体资格。从过往类似案例的处理情况来看,此类违规罚款一旦落地,也必然被劳动监察部门“一查一个准”。
除了擅自罚款涉嫌违法之外,涉事企业的做法在管理层面也显得十分荒谬。一家企业处罚员工的理由,竟然与业绩无关,而是员工就董事长讲话撰写的“心得体会”不合标准,显然背离了正常的管理逻辑。首先,撰写此类“心得体会”,本来就谈不上是什么本职工作。就算企业要考察员工撰写心得的能力,也应综合考量其内容,而非只看字数,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要扣钱。这样的做法,不禁让人怀疑:这家企业究竟是真这么重视董事长讲话,还是只想“找茬儿扣钱”?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反映的都是一种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不仅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会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降低组织凝聚力。
就职场风气而言,此类行为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要求员工就董事长讲话写心得,并且必须达到固定字数,实际上是一种单向的权力要求。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与管理层应当建立基于尊重和协作的关系,而非“上位者”和“下位者”的关系。
过去,类似的企业管理乱象时有发生,一旦舆论关注消散,违规行为可能又会换个方式卷土重来。因此,对此类事件,监管部门不仅要做好事后惩处工作,也需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让企业对员工权益有所敬畏,不敢随意违规。涉事企业也应深刻反思,不能把这次风波当作一次“躲过去就好”的危机。
企业如此作为太任性
如此“严格”的处罚通报,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众所周知,心得体会是员工对工作的思考和感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同,有的人可能寥寥数语就能切中要害,有的人则需要更长篇幅才能表达清楚。将字数作为硬性要求,无疑是对员工个性和创造力的扼杀,作出经济处罚更是荒谬。企业此举不仅让员工寒了心,也是对公司形象的自我贬低,不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公司方面或许认为,对不遵守规定的员工进行惩罚,是维护企业秩序的必要手段。殊不知,企业行使用工自主权是有边界的,不能随心所欲、任性妄为。这个案例中,企业所谓的“罚款”,实质上是一种克扣工资的行为。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显然,心得体会字数不合规不属于这种情形,该公司的做法是对员工权益的漠视和践踏。
在该件事中,企业的初衷或许是督促“全员遵守制度、守规矩”。但这里的“制度”和“规矩”,必须合法、合理、人性化,不能是公司管理层“拍大腿”的产物,更不能以牺牲员工权益为代价。如果企业真的想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不妨通过正面的激励措施来引导,而不是通过罚款来威慑员工。
对于此类事件,劳动监察部门应及时介入,杜绝以“规矩”之名侵害劳动者权益。这一案例也为企业管理敲响了警钟,用人单位应摒弃“家长式思维”,以更人性化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
(综合来源:光明网、重庆晨报、经视直播、荔枝新闻、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