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难界定、工伤认定模糊…… 居家办公背后含隐忧

“只要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我能随时随地处理工作,哪怕是坐在沙滩边、躺在草坪上,甚至窝在沙发里……”非传统的“不在场”办公为职场人打开全新世界:以反内卷作息重掌时间主权;在“家即工位”的松弛感中汲取能量,工作也变得有意思起来。但硬币有两面,工作时长难界定、工伤认定难、隐私权或遭侵犯等问题,正在暴露出来。
“随时在线”模糊工作时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知名企业开始推行居家办公、混合工作制,如:携程集团2022年宣布每周三、周五,公司各事业部、职能部门可根据实际需求自行选择办公地点,乐视2023年宣布每周三实行弹性工作制,峰学蔚来2023年也宣布从8月1日起实行四天工作制。
不过,有职场人表示,伴随居家办公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而来的,是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之间越来越强的模糊感。硕士毕业刚刚一年多的小徐最近新入职上海一家企业,面试时了解到的工作节奏是他觉得能适应的,每月一天的居家办公“福利”更是吸睛。“原本我很期待居家办公那天,觉得怎么都会比坐班轻松吧,结果完全不是。”小徐告诉记者,居家办公的这天他不仅需要随时回应公司工作安排,还常常在原本已经下班的时间之后接到上级打来的工作电话,甚至是临时被拉进既紧急又漫长的线上会议,“远比平时累”是他对这一天“福利日”的中肯评价。
从事电商运营工作的曾先生更是深有体会,在特定时间节点的线上销售“旺季”时,随时带着电脑移动办公是他的日常。当记者问起这种情况是否算作加班时,他无奈表示:“又不在单位,也没有考勤证明,有没有工作谁说得清,反正公司从来没说给加班费。”
这种“随时在线”的状态使得《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形同虚设,并且,由于缺乏对居家办公以及移动办公工作时间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应针对性加班审批制度,劳动者在维权时往往会举证困难。
当“家”变成难认定工伤的风险场
“员工在家办公时摔跤,或烧水时烫伤,算不算工伤?”记者采访时,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发出如是拷问。当前居家办公常被企业作为一种福利吸引求职者的新型办公形式,在真正实践中,其实并非“完美存在”,相反,可能隐患四伏。
记者查阅到有一则案例显示,沈女士(化名)是上海一家网络公司的员工,该公司有着居家办公的要求和规定。某天居家办公期间,沈女士不慎摔倒受伤,并于次日前往医院就诊,最终被诊断为:右桡骨骨折。随后,沈女士通过微信跟主管汇报了受伤一事,并提出申请工伤的要求。但公司不认为该受伤情形属于工伤范畴,拒绝为其申报,双方陷入争议。
沈女士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新型办公形式不断涌现下,工作地点和生活场所的高度重合,导致员工在脱离传统办公场所之后,原本用于认定工伤的“三工”标准不再具有参考价值,相应的工伤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困住企业与员工的棘手难题。
“游牧式”办公易遭高科技“算计”
在新型办公方式中,由于员工的办公状态多为“不在场”,数字设备就变得更为重要,尤其是于企业方而言,通过软件实时监控“散兵式”员工的工作状态,包括键盘输入频率、屏幕截图等来提升管理效能。不过,这同时也引发关于隐私权问题和网络信息保护的探讨。
“当监控软件无声无息地记录我的工作过程,甚至随时分析网络行为时,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正常‘员工’,而是一个毫无隐私可言的‘透明人’。”在网络安全研究领域涉足6年之久的甘先生感慨。公司在北京,人在安徽家里,远程办公模式一度是让甘先生选择留在这家公司最有力的理由,但如今高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和监控力度却让他对未来开始感到迷茫。
不过,甘先生的同事表示对此可以理解,“公司允许跨城市办公,每天都见不到人,只能通过捕捉你的工作电脑状态来评判有没有认真工作了 。”但他补充道,这些监控行为应该建立在事先给员工分配了公用办公设备的基础上。
律师呼吁制度重构摆脱“水土不服”
不论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界限的模糊、工伤认定过程的争议,还是职场监控对隐私权的干涉,都表明新型办公形式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风险亟需引起重视,重构现有制度保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则成为必要。同时,这场“办公形式变革”中的主要角色——企业,也应在健全不同办公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防范、加强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正如中银律师事务所的杨保全律师所呼吁的那样:新型办公形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忧,即一定的管理难度和挑战。他建议,一方面,制度应尽快跟上时代的脚步,帮助企业和员工摆脱新形势下的“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通过制度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用工风险,真正发挥新办公形式对于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
(劳动报 朱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