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创业失败后总结的3条血泪教训(上)
创业这条路上,要和人斗、钱斗,最后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成功有很多独特的条件,它是不可复制的,而失败可以避免。有什么方法可以吸取教训,降低失败的概率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位创业失败者的经验,希望他的教训能让你少走弯路。
2011年,我从北京只身来到上海,以一种一无所有,无所畏惧的姿态,加入了合伙人的创业项目,智力入股,占5%干股。
那年,我24岁。
当时我和合伙人做的项目名叫:1798户外旅行俱乐部,主打半自助特色旅行。
自行策划,研发旅游产品,然后依靠比较基础的一些网络推广营销方式,网络组队,线下组织队友旅行。
项目启动半年,靠老天爷给面子,前期合伙人投入的40万成本已经收回。但紧接着,便踩坑,一路走低,年底盘点发现账面不但没赚钱,反而亏损。
合伙人撤资,把剩下的一些资产做股25%,加入我们接下来的运作中,合伙人接下来不再参与具体运营,我和带出来的两个徒弟各占25%,负责具体工作。
在经历了一年缺资金、缺人的小规模挣扎后,我们好聚好散了。
两年创业下来,走了不少弯路,踩了很多坑,也意识到自身短板和不足,痛定思痛,总结了几条血淋淋的经验:
一、对创业缺乏足够的认知,盲目自信,轻视创业本身的难度
合伙人邀请我加入创业,分析下来有3个原因:
1、在前公司,同样的项目,我做出的努力和成绩有目共睹,前东家给了能力背书;
2、合伙人本身是我的老客户,有信任基础;
3、在当下,没有更好的选择。
而我能答应加入,只身来上海,当时的原因是:
1、同样是一个人奋斗,北京上海对我来说没太大差异;
2、相应的工作范畴,无论策划产品,销售管理,还是带队执行我都实操过,有信心和底气;
3、我还年轻,想尝试下,哪怕试错也没关系。
在我们双方的博弈点中,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比较乐观的事情是:我们相信,依靠我们现有的一切,可以做成这件事情。
后来我们就失败了。
创业和打工完全是两回事。打工的时候,有领导带,有同事辅助,有公司支撑。你所取得的成绩,会被平台放大,加成。
但创业就是从0开始,剥离外在的一切,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只能自己不断试错不断摸索。而中间的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把你本就不多的热情消耗殆尽。
到最后,你可能才会认识到,其实你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强大。
而与之相比,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能力边界,认清项目、难度、风险,则是创业必须的前提!
创业本身应该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应该是我想创业了,我想赚钱了,我想去试试这样的一种动机下去做出的选择。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即便是这样,创业也是一种成功率极低的事情。
在这之前一定要反复多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凭什么创业?如何能成功?想清楚想彻底后,再做出相应的选择。
二、年少轻狂,心性不稳定,做人做事缺乏韧劲,依赖心理严重
我们团队,除了合伙人年长一点,其他成员都比较年轻。年轻团队固然会更有活力,充满朝阳气息。但是在某些时候,却缺乏成熟的创业者应该有的心态,心理缺陷严重:
1、依赖心重
因为前期公司是合伙人独资,而我则是以基本工资+5%股份形式参与,从某种意义来讲,我还是拿合伙人工资的人。
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决策上面,没有把自己当成决策者,还是把自己当成职业经理人,提出方案建议,让合伙人去做决定。
而合伙人因为对旅游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主观感觉去做决定,导致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绕了不少弯路。
后期合伙人撤资,公司变成4人合伙的形式,都不拿工资后,合伙人退出实际运营,而其他灵位合伙人年龄小,经验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一方面,我不再愿意事无巨细都去承担;另外一方面,合伙人也变得不如之前认真执着。心理都有各自的打算。
最后人心离散,最终解散。
2、 盲目自大
创业项目启动后,我们在业内首次组织了长达26天,客单价29800的越野新藏线计划,并取得成功,从路线难度,专业度,销售计划各方面反馈都不错。
于是卯足了劲儿发力,仅仅半年,账面看成本已经回收,于是信心暴涨,在人力,服务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组织国庆额济纳活动;并且另辟蹊径,从兰州一路向西,穿越丝路四大秋季经典主题目的地。
这个策略一出来便引爆市场,从最初定的25人团队,直接翻番,最终报名52人。因为人力不足,我们把52人合并成一个大团,远超当时定下的1:15服务承载力;最终出行的时候无法处理旅行中遇到的各种意外,导致服务出问题,引发集体投诉。
3、 骄傲短视
实际上,我们项目开始的时候,互联网流量已经开始从PC端转向移动端。而我们还固守传统的免费人力推广方式,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心理便有一些膨胀。不付费推广,也不重视移动端流量建设;即使很早就开了公众号,也仅停留在偶尔发发活动广告这种层面当PC端流量锐减的时候,各种旅游APP,公众号爆发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可惜,时机已经错过,悔之晚矣。
4、心存侥幸
即便就是在以上恶劣的情况下,合伙人撤资,退出运营。资金、人才短缺,甚至连赖以维持的推广方式都失去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心存侥幸,单纯的认为我们可以再继续做下去,于是苦苦得撑了一年,弹尽粮绝,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资讯,由壹人事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