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模糊用工 劳动关系如何认定?

案情简介
2021年3月16日,C公司成立,蒋某担任法定代表人。当月29日,C公司出资设立B公司;次月,B公司出资设立A公司。A公司与B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三公司申报的住所、经营范围高度重合,均从事环保业务。蒋某同时为A公司股东。2021年4月,陈某与蒋某协商入职事宜,双方口头约定陈某岗位为调查员,负责登记企业危险废物年产信息,但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未明确用人单位主体。2021年8月,陈某离职,后申请仲裁,请求裁决A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二倍工资。
陈某主张,其工作内容系A公司业务范畴,且以A公司名义对外开展活动,双方存在劳动关系。陈某提交的微信记录显示,陈某以A公司名义与客户签订合同、从事危险废物信息登记工作等,其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乙方落款处为A公司,所签合同需经作为A公司股东的蒋某盖章审批;与其共事的人员徐某参保单位为A公司。陈某还提供了加盖A公司公章、委托陈某作为业务联系人的合同。
A公司则主张,陈某由蒋某个人招聘,蒋某身兼多职,因此陈某的实际服务对象不明,与A公司无劳动关系。A公司还辩称其正式员工仅5人,其中并不包括陈某所提及的徐某。
据查,三家公司中,仅有A公司实际承接当地政府委派的环保排查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业务内容为登记企业危险废物年产信息;B公司每月向陈某转账支付款项,备注为“工资”,A公司对此没有提出任何合理解释;A公司所称5名正式员工与A公司社保记录中的参保人员均无关系,而徐某参保单位为A公司。
处理结果
经仲裁委审理,裁决A公司支付陈某工资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第二倍工资。
案例分析
本案的核心争议问题在于,在劳动者与几家关联企业均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如何通过事实证据认定劳动关系主体?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动关系的认定需综合以下要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符合法定主体资格、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管理并从事其安排的有报酬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结合本案,仲裁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第一,用人单位的关联性。A、B、C三家公司虽独立注册成立,但存在高度关联性。股权控制方面,C公司出资设立B公司,B公司出资设立A公司,由此可见实际控制权集中于蒋某。在高级管理人员方面,A公司与B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蒋某同时为A公司股东及C公司法定代表人。业务上,三公司住所、经营范围一致,且B公司向陈某转账支付备注为“工资”的款项,但A公司未能就此作出解释,进一步印证三家公司财务与用工混同。因此,陈某由蒋某个人招聘,也可以实际服务于三家公司。
第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从属性。陈某从事的危险废物信息登记业务,直接对应A公司实际承接的环保排查任务。陈某以A公司名义签订合同且需经蒋某盖章审批,与A公司参保人员徐某共事,表明其受A公司实际管理。A公司对员工队伍构成的陈述与实际参保情况存在重大矛盾之处,佐证了公司用工的隐蔽性,其主张不能采信。
综合上述因素,应认定陈某实际用人单位为A公司。
延伸思考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企图通过“关联公司”模糊劳动关系的,实际上难以规避法律义务,还可能面临支付二倍工资等法律风险。劳动者亦应增强法律意识,积极要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保障自身权益。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作者:马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