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劳动法|无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几个用工问题

聂生奎
●观点
劳动法典在立法中需要牢牢把握好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其中,政治性是根本,人民性是核心,时代性是基础,前瞻性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这个要求为我们开展劳动法典立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任何立法都会涉及立法取向问题,立法取向实际上就是立法者追求的目标,即通过法律的调整、规范和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劳动法典作为社会法,其鲜明的立法取向应是保护劳动关系双方中的弱势一方即劳动者,为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从这个要求出发,劳动法典在立法中需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四性”: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这“四性”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政治性是根本,人民性是核心,时代性是基础,前瞻性是关键。
强化政治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立法活动,是国家立法机关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其本质是政治活动。劳动法典直接涉及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劳动者法,具有巨大的政治社会影响。因此,劳动法典立法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要求。
具体讲,一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全过程。开展劳动法典立法必须始终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形势、分析问题、谋划工作,切实做到观察分析形势要把握政治因素、筹划推动工作要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要防范政治风险,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确保立法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立法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在法律内容中客观反映民主管理的群众意愿。这就要做到多倾听劳动者的呼声,使劳动法典在推动企业和职工协商共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打造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时发挥出独特作用。三是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立法全过程。劳动法典在立法取向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培育企业关心关爱职工、职工爱岗爱企的和谐文化理念,厚植人文关怀,培育“和合共生”文化,推动劳动关系双方共谋发展。
突出人民性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新时代进行劳动法典立法工作,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立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权益保障水平,努力让劳动者在每一项每一款法律条文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体讲,就是覆盖的广泛性和多种权益的一体性。一是要将各类劳动者最大限度纳入劳动法典适用范围,体现覆盖的广泛性。在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劳动关系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去劳动关系化问题日益明显,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已不能适应新要求。劳动法典应扩大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将劳动者纳入其中,实行差异化保护。二是劳动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都应当依法保障,体现劳动者权益一体性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不应仅限制在劳动项下的权益,还应在这个项下体现宪法赋予的多种权益。经济权益涉及与劳动报酬权相关的权益,政治权益涉及主人翁地位的确立和民主管理,文化权益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下精神层面的建构,社会权益涉及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等。这些权益与广大劳动者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工作条件和更好的劳动保护、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高度契合。劳动法典要体现这些新要求,就要把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落到实处。
紧扣时代性
从国际上看,世界上实行法典制的国家,其劳动法典都体现了时代特征,这是一个通则。我国劳动法律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开展劳动法典立法工作,也必须与我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脉动,适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之问,推进劳动法典中国化、时代化。
一是劳动法典要着眼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立法的宽严尺度。劳动法律涉及两头,一头是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一头是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两者的平衡点掌握在什么位置,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劳动法典倾斜保护应体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超越现实,搞福利化立法。二是劳动法典要不断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体系适应于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劳动法律制度体系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法律的包容性受到很大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与劳动者的要求有了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用工管理不断发生变化,新业态不断涌现,劳动用工形式更趋复杂多样。制定劳动法典必须面对这些变化与挑战,提出应对之策,不断丰富劳动法典的政策工具箱。
提升前瞻性
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建设在有的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世界上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或有经验但并不适用于我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法典具有开创性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法律的制定有更深入的认识。劳动法典应力争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以此来统筹谋划,未雨绸缪,打出提前量,赢得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