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部门关于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

一、出台背景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发展多层次、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部、省人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均提出,大力发展企业年金,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
成都市企业年金1996年从“补充养老保险”起步,经过先行先试和不断探索,建立企业及职工规模不断扩大,补充养老功能初步显现,但覆盖面偏窄,与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的要求不相适应,影响了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待遇。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补齐我市养老保险第二支柱短板,在系统梳理国家、省现行企业年金法规政策,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做法,深入区(市)县调研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充分征求意见建议,形成了我市《关于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出台依据
(一)《企业年金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令第36号);
(二)《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企业年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川人社函〔2020〕340号)。
三、主要内容
《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共有四部分。
(一)指导思想。明确了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基本原则、主要思路和工作效果。
(二)总体目标。全市建立企业年金户数每年增加10%以上;到2025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年金户数较2021年末翻一番。
(三)工作措施。针对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劳务派遣单位、产业园区五类单位及职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分别明确鼓励引导举措。针对国有企业为企业年金需求主体的情况,提出鼓励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实现企业年金全覆盖;针对中小微企业全员建立企业年金意愿不足的实际,提出可先行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建立企业年金,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经费人事管理特点,明确编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所需资金纳入现有财政预算统筹保障,并支持相关行业(系统)由主管部门统一发起建立编制外人员企业年金;针对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分散情况,明确劳务派遣人员企业年金原则上由劳务派遣单位统一发起建立,也可先行为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建立企业年金;针对产业园区吸引人才需求,提出园区内尚未单独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由园区统一发起为其使用的各类人才建立园区人才企业年金计划。
(四)保障措施。建立三项工作推进机制,分别为建立宣传引导、沟通协作、统计报告机制,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经验做法总结推广,成立由人社、社治、财政等七部门组成的“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 定期统计分析企业年金等措施,旨在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企业年金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