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工作体面是个奢侈品
那天提到《一路朝阳》,有人问起剧中的一对男女,女二和她的渣男前男友。一对北漂。
女二是个二本的,学法律的,前男友是个学霸,也是学法律的,进了顶级律所。
女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会儿去售楼处,一会儿做地推,反正都被裁了,最后做了房产中介,爱上了这一行。
前男友瞧不上她,又或者说,觉得她跟不上自己的步伐。屡屡劝她上进,所谓上进就是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进一个高大上的圈子,但是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于是最后踹了她。
剧情发生在06,07年,后来女二房产中介做得很成功,自己也投资了很多房子,远比男主有钱,回头还嫁了个拆迁户。
读者问的什么问题?
他问我,体面的工作,与挣钱的工作,怎么选?
答案很简单,选择对自己而言,边际效应更大的。
如果你原生家庭很有钱,为什么不选择体面的呢?假如你能够胜任的话。
因为劳动力回报很难跑赢资本回报,在全世界都是这样。
一旦资本回报低于劳动力回报,就会有国家愿意提供更高的回报率吸引资本,从而使得资本流入这个国家,这就叫新兴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被叫做新兴市场,就是因为这个原理。
8,90年代,美国的资本发现劳动力回报跑赢了资本回报,于是资本就流入到类似我们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于是美国接下来很多很多年劳动力不加薪。
这就是资本回报跑赢劳动力回报的原因。
只要跑不赢,马上就会有国家跳出来背刺,让它跑赢,从而吸引资本。
所以你很有钱的情况下,你完全可以考虑做一份体面的工作,当然前提是你喜欢,也胜任。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没钱,那么体面就不应该放在第一位。让自己财务更安全相对而言,更重要。
至于有钱没钱的标准,因人而异。
有些人觉得一年给他5万块钱他就很开心了,他不需要很多钱。
也有些人像LV的标准一样,觉得年收入低于300万,等于零收入,换句话说,低于300万一年,他都考虑优先赚钱,除非高于这个数值,他才考虑体面。
无所谓,原理我告诉你了,具体5万还是300万,丰俭由人。
但是不要产生错觉,俗称体面=赚钱,不体面=不赚钱,这个是不对的。
《一路朝阳》那个年代,06,07年的应届生,大概是84,85年的吧,女二的前男友估计还大几岁。
这个年龄的人产生错觉很正常,这是生活经历决定的。
他们小时候,干部的收入大于工人,工人的收入大于农民,那时候是二十四级工资制度,从体面的角度也是这个顺序。
所以他们长大后,认为好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面的工作,而体面的工作也就等于有钱的工作。
但再等十多年过去,这批人到中年后会发现,很多有钱的人,实际上是不工作的。
你工作日去各种高消费场所,会看到很多人,比非工作日还要多,越是高档的场所,越是如此。
你会很好奇,这些人都不需要上班的么?
是的,因为他们大都是资本收入远大于劳动收入的群体。
换句话说,体面的工作等于高收入的工作,所有人都是靠工作收入,这个逻辑,在现如今,是不成立的。
确切地讲,人们分两个群体,一个是以资本利得为主要收入来源,另一个是人力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而在后者这个群体里,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实际上遵循的是什么?
是供需原则。
这个很容易理解,大闸蟹什么时候贵?歉收了就贵。什么时候便宜?丰收了就便宜。
几十年前,因为放开,此前被按牢在土地上的农民,一瞬间涌进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蓝领工种的价格都特别便宜。
你那时候找个人修个什么,太容易了,天桥底下举着牌子找活儿的农民工人头攒动。
今天是反过来的,当年的那批人老了,干不动了,而且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体力劳动,倾其所有供后代念大学。
我以前提到过,你今天去看下从事体力劳动的市场,那种有技术,而且形成稳定客源的手艺人,处在一个巨大的红利下。
就是比如修空调,修电路,补漆,贴膜,反正就是你在那种平台上叫师傅上门的工种,这些人里面,最高的能赚到年入百万。
我手里有该行业的调查统计数据,来自平台方。
有个平台方的高管,也算叉O级,有次跟我开玩笑式的抱怨,说他还不如某些有稳定客源的老师傅。
我说不至于吧,他好歹年收入7位数总有,但是他告诉我,确实如此。
他们作为平台方,派人私下跟踪抽样调查过注册登记的那些师傅们的实际情况。
全职的,就是一直接单全年跑不停,在大城市里,多数人一年都能赚到20万以上,个别人确实可以赚到七位数。
这些人都很鸡贼的,他们第一次接单,是平台派发,后面雇主再去找,就是私下,俗称他们等于把公域的流量导入了自己的私域,最后形成了一门小生意。
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个的小店主。而且都是那种不注册企业的,全都是现金往来的小店主。
所以这个平台高管抱怨,自己实际拿到手的,还不如某些头部老师傅。而他们公司的普通白领,包括底层码农,有可能都不如平台上的全职老师傅的收入中位数。
他这种抱怨,是站在打工的角度,如果站在市场的角度,会觉得这很正常。
你手下人均985不能说明什么。
站在客户的角度,现在家里马桶堵了,要水漫金山了,楼下的住户在投诉了,急需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老师傅上门。
老师傅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而985的作用实际上是什么?仅仅是找到这个老师傅。
我说白了,雇个211来做白领,也能找到这个老师傅,雇个一本来做白领,也能找到这个老师傅。
甚至老师傅自己都会搞公域流量导入私域的事情了,人家都会和客户群私下建立联系,绕开你。
明白我的意思么?
你觉得你有价值,实际上你只是有成本。
你读书读了很多年,成本很高,你父母培养的你成本远高于一个老师傅。
但市场,客户不是来为你的成本买单的,市场要的是谁能够修好马桶。
谁?
你能么?你不能,你根本就不会。
几十年前那是因为大量农村劳动力一瞬间释放,都进城了,会修马桶的人太多了。
今天不是这样,大量会动手干活的陆续退休,所以才有人能够靠各种维修上门赚到年入百万。
所以不要羡慕,这只是一个很正常的市场供需问题。
如果你要保持自己的体面,那你就挣不来这份钱。你挣的实际上是和一群大学生,比比看,看谁能够先找到老师傅,你挣的是这份钱。
现在满大街都是找老师傅的人,所以竞争压力很大,挣钱很难。
而那个老师傅,众里寻他千百度,大家都在找他,只有他会修马桶,所以他是香饽饽。
他的工作是不怎么体面,但是当供应远小于需求的时候,确实比你挣钱。
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你不仅当下挣钱不如他,职业前景也不怎么美妙。
因为那个老师傅的队伍还在不停的退休,不断地有人退场,年轻人补充的又少,留下的愈发稀缺。
而找老师傅这个差事,卷得要命。你还在公司里写周报,说自己要开发一款软件,可以更精准的找到老师傅,门口已经有很多清北的名校生投简历,说他们在学校里就已经开发过很多软件,可以带产品入职,帮平台更快的找到老师傅。
........
此前那个平台叉O,他抱怨的就这点事儿。
自己念书念到25,6岁,刚参加工作没七八年,好容易薪水加上去,房贷背好,结果发现钱没有一个老师傅挣得多。
更糟心的是,老板不断暗示,你要么减薪,要么去社会上当人才。
他这还算好,好歹还当到过叉O,他手下很多白领,个个都是硕士以上,挣得没平台上的维修师傅的中位数多,而且连组长都没混到,也要面临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输送到社会上怎么当人才呢?我唯一会的是寻找会干活的老师傅,我又不会干具体的活儿......
这是他们发愁的地方。
这就是为啥很多年轻人,热衷于上岸,因为私企里所谓体面的岗位,实在难以做得长久。
但是所有人都去考上岸,那么上岸的概率又会变得非常低,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你上了岸之后发现,天天加班,所谓的前途就是这辈子争取一下股级。
什么叫股级?用弼马温的话讲,就是没级。人家是一品到九品,你是不入品。
即便这样也很难很难,因为抢这个股级的学霸人山人海。
所以人要做自我评估,自己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在体面与钱之间,不可能啥都要。
同时也要看自己的比较优势,这年头说自己是大学生就跟说自己有身份证一样。
如果你要强调自己是学霸,那么要看看自己是哪一级的学霸,清北还是比较受重视的,前十几所大学,也还是有机会的。
那么即便在学霸的序列中,也要打差异优势牌,家里有钱的出钱,有背景的出背景,没钱没背景脑子要特别活,会来事儿,悟性高,表达能力强,俗称早熟。
怎么才叫成长,才叫够成熟了,我们前几天刚聊过。
哪儿哪儿都不挨着就放低心态。
没啥问题是降低一次心理预期解决不了的,一次不够就两次。
条件大于欲望,你就幸福,欲望大于条件,你就痛苦。
高档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复杂的问题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