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财税政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记者注意到,通过贯彻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以及受疫情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减少,2021年多数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大幅小于预算数。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度“三公”经费支出完成预算的16.45%,财政部、国资委则分别完成预算的22.5%、25.6%。
近年来,中央部门持续将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在保障部门正常履职需要基础上,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国务院关于2021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6.81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5.06亿元。
再看资金绩效。
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今年发布的中央部门决算中,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数量继续增加,特别是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了说明。
近年来,财政部组织中央部门对本级项目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并加大自评结果抽查复核力度,推动提升自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部门决算为例,记者注意到,其中反映了“工业和信息化公共服务”“无线电及信息通信监管与发展”“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等9个一级项目绩效自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在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强化绩效管理是必由之路。绩效信息的公开,其主要目的并非是“挑刺”,而是推动各部门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这种公开透明的无形压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威慑力。
据悉,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的数量增长到586个,比上年增加93个,更加充分地展示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今年财政部选择36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加7个,涉及资金6000多亿元,涵盖科技、教育、卫生健康、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
最后来看政府采购情况。
今年是政府采购支出情况连续第7年向社会公开。2016年以来,财政部推动以部门为单位随决算向社会公开政府采购支出情况,公开内容既包括整体情况,也包括各部门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情况。今年,中央部门决算进一步细化了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情况,要求公开货物支出、工程支出和服务支出授予中小企业分别占比。